【廿五华诞•我的思源故事】商学院教学副院长姜建华:坚定信念,在不懈奋斗中践行思源精神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3-05-12] 文:田俊倩 图:梁磊
【编者按】2023年7月,西安思源学院将迎来二十五周年校庆。长期以来,学校创办人周延波校长倾情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不改初心,坚守“为更多青年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一朴素情怀,带领全体思源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学校教育事业始终保持高质量稳步发展,迅速实现从自考助学到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跨越式飞跃。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思源人将以建校二十五周年为契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学校“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实现“立本升硕”战略目标为主线,在新时代勇于作为、守正创新,赓续“饮水思源,自强不息”的思源精神,担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实现“办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续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为回顾学校发展历程,总结办学经验,展示办学成果,新闻宣传中心特策划推出“廿五华诞•我的思源故事”系列报道,本期推出《商学院教学副院长姜建华:坚定信念,在不懈奋斗中践行思源精神》。
将第一份简历投给思源 我无比坚定
我是2001年延安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思源学院的。当时,对“依托百年名校、造就世纪英才”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具有交大基因的思源学院深深吸引了我。大学刚毕业的人生第一份简历就投递给了思源学院,至此相伴成长22年。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就业三方协议》是在兴庆路上的旭邦大厦签的,时任人事处处长的管忠民老师在得知我当天还要返回延安,就电话联系了时任校办主任的孙治东老师,孙老师拿着公章赶到旭邦大厦现场盖章。这件事让我深受感动,铭记至今。思源人这种急学生之所急的精神和工作作风让我更加坚定了入职思源学院的决心。这是周延波校长在学院开办之初就提出的“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真实写照。
入职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到图书室整理图书,为这些图书粘贴标签,整理入库。当时正值暑假,天气燥热,每一位老师都汗流浃背,但为了确保学生入学时图书室能够正常向同学们开放,大家毫无怨言,全力以赴埋头工作。那年秋天,我们迎来了9000多名新生入学,见证了思源创造的奇迹。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思源学院的信任,在周延波校长的带领下,每位思源人都是一团火,面对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与责任,大家都信心十足、干劲十足。
学校给予我成长的平台 我以奋斗作为回报
思源学院注重对青年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养,不论资排辈、实施岗位竞聘,大胆起用新人,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科研教学管理岗位,我也是受益者之一。入职思源后,我先后担任自学考试公共课程教师、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学副系主任、管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商学院教学副院长。在学校的资助下,2006年3月我成功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在职攻读旅游管理硕士学位,2008年6月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8年晋升副教授职称。科研方面,我主持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项目)1项,西安市灞桥区人社局项目1项,先后参与陕西省社科基金、西安市社科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项目6项。先后在《中国旅游报》《陕西教育》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检索收录一篇,参编教材7部。
饮水思源,每一位思源青年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关心与爱护。思源学院建校初期,自考助学的办学类型决定了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为外聘教师,但学校未雨绸缪,着眼于长远发展,始终没有放松自有教师队伍的培养,鼓励本科学历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给予学费资助,积极选派教师公派留学,大力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论是学历、职称、还是岗位专业能力,我在思源学院都得到了快速提升和成长,让我从青涩的大学毕业生不断蜕变,成为如今能承担二级学院重要教学任务和管理职责的思源人。学校的优质平台为我提供了成长的机会,我坚持从本职工作出发,将“思源精神”融入到每一项工作中,为学校建设奋斗不止,这是我对思源学院最好的回报。
见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也理解了思源精神的内涵
从自考助学机构、学历文凭试点院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到与长安大学、延安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共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站,思源学院的办学层次不断升格;图书馆、国家标准化一级田径场、思源湖、工业4.0实验大楼等一个个地标建筑及景观的建成,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实验设施不断升级改造,思源学院的办学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从教师以外聘为主,逐渐建立起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思源学院的师资力量逐步增强。
25年来,在创办人周延波校长的带领下,思源人始终不忘教育初心,本着“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崇高站位,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守正创新,精业笃行,在科研教学、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思源工作的22年间,我见证了学校的一步步飞跃式发展,也切身感受到了思源人团结一心,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2014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思源学院升本以来的第一场硬仗。暑假期间,全体教师放弃了休息,连续加班,毫无怨言,对教学资料做细致的查检,确保各项教学资料经得起专家的审查。专家进校后,全体管理人员及教师24小时在校待命,放弃休息配合专家组工作,大家没有一句抱怨。
2022年12月思源学院临危受命,承接了2000余名研究生考试组考工作,面对西安地区的疫情,周延波校长和各位校领导坚守一线靠前指挥,各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带头积极坐镇指挥,老师们也都积极主动报名到校参加监考工作,考场布置到凌晨时分,次日一大早又要监考,大家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这次研究生考试组考任务,受到了教育厅的表扬。
正是在“饮水思源,自强不息”校训精神的指引下,思源人凝心聚力,履职尽责,顺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取得今天的成绩。
新起点,新目标 继续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在学校“为中国青年提供更好、更有价值的高等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指引下,商学院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应对“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挑战,致力于培养“懂数据、会管理、能实战”的应用型商科人才。
商学院积极尝试“活页教学”;推行理论与实务结合课程的352考核;积极推广手机APP互动教学……回首二十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在学校党政领导和学院院长的支持下,我做过很多尝试,也收获很多成绩。目前,商学院拥有“陕西省一流专业”1个,《企业管理》课程省级教学团队1个,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批4项教育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拥有省级教改重点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外导师制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1项,“橙果跨境电子商务大学生省级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双百工程”示范基地1个。
在人才培养方面,商学院贯彻产出导向(OBE)教育理念,构建了“大数据基础+商科通识+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实现与数据科学的深度融合。组建了以商界精英高管为主的校外导师团,形成了“一点二线三面”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陕西长安酒业共建了“长安酒现代产业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专业实战能力。
商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要求,坚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主线,积极推进新专业申报和产业学院建设,加大科研力度,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全面确保2025年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助力学校建成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文:田俊倩 图: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