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西安思源学院新闻网

官网首页 |智慧校园服务大厅 | 思源邮箱 | 英文版

【学科建设大家谈】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张炜教授:大胆创新彰显特色,打造行业“新工科”竞争力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2-05-30] 文:张炜 图:梁磊 

      【编者按】:学科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主要标志,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西安思源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及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把我校建成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学校“十四五”发展蓝图。为此,新闻宣传中心在学校新闻网、官方微信平台同步推出“学科建设大家谈”栏目。本栏目从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申硕工作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视角出发,每期邀请一位领导专家,宏观展现学校远景蓝图和学科建设成果,畅谈对学校学科发展的思考。

      本期邀请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张炜教授,结合学校申硕和评估工作,指出了当前高校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机遇,分析了我校如何顺应并依托区域发展,大力开展新工科改革创新,有效推动教学质量提升,进而培养具备复合型、创新型素质且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工科人才的具体思路,为我校不断提升行业“新工科”竞争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Q:结合学校评估、申硕中心任务,以及城市建设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谈谈工科类学院如何顺应区域发展优势,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新工科”人才?

      A:推进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为高校在转型发展中探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为了努力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着力积聚顺应区域发展的优势。新工科建设是为满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对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做出的主动性变革。因此,一方面,我们二级学院要在学校的良好发展环境下,进一步精准把握外部发展优势,全面分析自身发展面临的优劣势,努力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资金、其他院校等外部资源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学院发展环境;重点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服务区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实践基地或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另一方面,要全力聚集内部发展优势。以我们城市建设学院为例,既要发挥我们“土木工程”和“工程造价”两个省级一流专业的优势,进一步明确我们的专业群定位,突出专业特色,明确长期教学中形成的彰显自身发展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利用好新工科这块试验田办教育;又要推进教学、科研的双轮驱动战略。

      2、着力打造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按照教育部要求,新工科要体现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五个特征。因此,高校要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对新科人才的需求。

      3、着力加强保证教学质量的体系。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必须要有系统完整、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体系保障。作为工科院校,更应该将”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作为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契机和重要抓手,积极参与和跟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寻找本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尺度。

      Q: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新工科”的复合型要求培养出具有交叉学科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基于此,我校新工科如何加强此方面教学质量的保证?

      A: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应该具有较强交叉学科融合能力、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新经济发展能力。面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我们要在教学质量标准和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从培养伊始就强化能力培养。我觉得教学质量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检测指标判别其优劣程度,例如:规格性指标、环节性指标和时效性指标等。

      首先,社会上有不同的职业,而同一职业又有不同的工作岗位,因而在人才的需求上就有不同的规格要求。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力.就要按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具有不同知识能力结构的人才。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明确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如果我们的教学上能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那么可以说其教学质量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

      其次,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故在学校教学中,培养的目标、规格与各教学活动环节之间的关系是纲和目的关系。环节性指标应符合规格性指标的需要,在规格性指标的统领下,确立各教学活动的环节性指标。各环节性指标都达到了,则规格性指标就能实现。

      最后,学生接受了学校的教育与培养,在毕业时如果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和符合所设定的人才规格,这也不能完全说明已具有很好的教学质量。因为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所培养的人是否真正为社会所需?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并做出成绩?这也是检测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我们可称之为实效性指标。只有学校所设定的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经过社会调查和论证的,且与社会相应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的需求是一致的,才能说,规格性指标和实效性指标应该是一致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学校就要作出调整,修订教学计划,服从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Q:“新工科”呼吁“工匠精神”。我校工科类学院应该如何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A:推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离不开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成就大国工匠。为了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和老师们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让他们知道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细节的注重、对完美品质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专注态度上。同时要在校园内外弘扬“工匠精神”上下功夫,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特长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要从优秀校园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工匠精神”,塑造融合校训校风的“工匠风范”;并在师生中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工匠故事”,使师生胸怀“匠心”。

      然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贯穿理论和实践教学。

      一是建议在各个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注入工匠精神教育。各个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时,要将本专业、本行业的工匠精神贯穿其中,教师要专门讲授该行业特有的工匠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具体内涵、外在表现、代表人物、经典案例等,让学生感受自己专业的魅力,使学生更加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让学生自身的思维和言行更具职业特质。

      二是建议在实践教学中有目的、有规划地设计有关工匠精神的体验和培养环节。实践教学给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冲击力更大,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理论知识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成就感,更容易让学生领略到专业的魅力。

      三是建议在学生毕业时期的实习中,教师和实习单位联合培养、考察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尽快学习企业精神和融入企业文化,学习优秀员工的尽职尽责、高效务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在顶岗实习中进一步感悟和强化工匠精神。

      四是建议学校重点培养一支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双结构型”师资队伍。要安排、奖励教师定期深入到企业一线采集前沿技术、管理创新、发展趋势等信息,感知和熟悉最核心最本质的工匠精神,广泛搜集最生动最鲜活地反映工匠精神的真实案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而助益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文:张炜教授  图: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