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学子延安行(六):抗大纪念馆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11-18] 文:新闻宣传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陕西省立德树人工作指南》工作部署,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关于组织开展“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的通知》要求,在西安思源学院党政领导统筹部署下,2025年11月15日,学校第六期研习营354名师生走进延安,开启为期两天的思政课实践研学活动,引导青年学子感悟精神力量,将个人成长与强国使命紧密结合。


研习营师生参观抗大纪念馆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每当这段激昂的抗大校歌在耳畔回响,便会让人联想到其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抗大。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它坐落于延安市宝塔区,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是“红军大学”,1937年初更为此名。抗大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教育方针,坚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培养了十多万名德才兼备的抗日军政干部,成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输送了中坚力量。






研习营师生参观抗大纪念馆
11月16日,师生怀着敬仰之情走进旧址,跟着讲解员一同学习“抗大小课堂”《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现场氛围激昂而真挚,师生们无不被那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照片展示出的抗大学员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学习的精神所打动。不少同学在交谈中坦言,从前读到“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不太理解其内涵,此刻站在抗大当年的教室复原场景前、看着学员们用过的煤油灯与教材,才真正感受到这八个字背后的重量——它不仅是抗大办学规模从数百人到十余万骨干的增长,更是革命理想在烽火中薪火相传、抗大精神向全国战场延伸的生动写照。
置身抗大革命旧址,我们深切感受到,这片曾回荡军号与书声的土地,既是革命熔炉,更是铸魂课堂。今日,我们以窑洞为教室、以纺车作教材,重走垦荒山路、聆听“马背课堂”故事,体悟“战斗中学习,劳动中淬炼”,理解“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训的丰富内涵,未来将会把艰苦奋斗品格融入血脉,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行动选择,让抗大精神在新时代传承。

工学院党委书记、学管副院长郝海峰谈研习感受
工学院党委书记、学管副院长郝海峰说:“走进延安,在聆听革命故事、目睹革命文物中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倍受鼓舞。站在抗大旧址,深刻感受到抗大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学,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今天,培养时代新人,我们要把红色精神血脉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希望同学们能像抗大学员一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先锋力量!”

工学院辅导员、第二党支部书记刘帆谈研习感受
工学院第二党支部书记刘帆说:“抗大精神是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淬炼出的坚定信念。那种‘艰苦奋斗、敢于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如窑洞里的煤油灯,虽微弱却照亮前路。它告诉我们:理想并非空谈,而是在困顿中依然选择挺直脊梁。如今虽无硝烟,但每个攻坚克难的时刻,都是新时代的‘抗大考场’。把这种精神化作脚下一步一印的坚持,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工学院辅导员、二级心理辅导站副站长张荷谈研习感受
工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副站长张荷说:“站在抗大旧址,仿佛穿越到烽火育人的年代。先辈们在战火中办学、于危难中育才,用理想信念铸就精神丰碑,这份坚守与担当令人动容。此次参观让我更明晰育人初心,未来会以抗大精神为指引,深耕校园这片沃土,用心陪伴青年成长,助力他们在时代征程中坚定理想、勇担使命,绽放青春光彩。”

202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03班学生张智杰谈研习感受
202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03班学生张智杰说:“在延安研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抗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的精神内涵。看着简陋的窑洞教室,想象着当年师生在烽火中坚持学习、在困境中奋发图强的身影。这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令我深受触动。作为工科学子,我将把这种精神融入专业学习,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用知识和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202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07班学生薛宇溪谈研习感受
202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07班学生薛宇溪说:“站在抗大旧址,耳畔仿佛回响着先辈们的琅琅书声与铿锵誓言。作为大一新生,我深深震撼于他们在艰苦岁月中求知报国的热忱。抗大精神不是陈列的历史,而是鲜活的指引,让我明白青年当以理想为灯、以奋斗为笔。未来我会传承红色基因,在校园里勤学苦练,把爱国情化为报国行!”


研习营师生参观抗大纪念馆旧址合影
期间,研习营师生还先后瞻仰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宝塔山等红色地标,通过聆听现场教学,瞻仰革命文物及学习历史资料,全方位感受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波澜壮阔的辉煌革命岁月。研学师生一致表示,将把延安精神蕴含的真理力量、初心力量转化为成长动力,带回校园、融入专业学习,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主动扎根祖国需要的领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