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隆重召开第二届“青梨杯”思政引领力·大学生风采大赛决赛暨表彰仪式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11-14] 文:阎立强 图:封又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作用,2025年11月12日下午14点在创新创业训练展示中心隆重召开第二届“青梨杯”思政引领力·大学生风采大赛决赛暨表彰仪式。校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李永玲、副校长王富平、党委组织部部长赵志强、教务一处处长胡贵生出席活动。全体在校的党委委员,学工部、团委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学工部各科室负责人及团委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各二级学院学生代表共计700人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由中共西安思源学院委员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校团委承办,邀请了学工部副部长陈建甫、团委袁颖、源创视频工作室杨思雨、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晓燕、首届“青梨杯”讲思政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王佳怡同学等五人担任大赛评委。
大会伊始,主持人隆重介绍校内嘉宾、评委及比赛规则。活动分为“理论宣讲青年行”大学生讲思政课赛道与“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赛道。首先是大学生讲思政课赛道以“小课堂”承载“大思政”,用生动的案例,深度的讲解,让思政理论走入学生心中。学生团队们依次登场,学生团队分别从强军筑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安全、青年使命与责任、军民鱼水情、人民江山论的多角度展开论述,有的讲述一案到底,前后呼应;有的展示激情澎湃,情感饱满;有的团队娓娓道来,深入人心;讲课中不仅有过渡的自然,也有自问自答的巧妙,还有团队齐声颂扬伟大祖国的震撼。学生们用“小切口”体现“大主题”,以“小故事”展示“大思考”,用“小画面”彰显“大情怀”,做到了专题选择“接地气、冒热气、展新气”,讲课内容有时政热度、视野广度、情感温度,具备“理论视角新、案例解读好、总结升华高”的特点。他们从强军筑梦的铿锵誓言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情阐释,从国家安全的警钟长鸣到青年使命的接力传承,青年宣讲者以青春视角解码时代命题,用鲜活表达激活理论魅力。无论是军民鱼水情的温暖叙事,还是人民江山论的深刻解读,都在“小课堂”里激荡“大情怀”,于“小故事”中传递“大能量”。这不仅是一场思政课的精彩展演,更是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让思政教育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青春的温度,更有传播的广度,为筑牢青年信仰之基注入强劲动力。


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赛道以“影响传情、思政铸魂”为理念,鼓励大学生用镜头记录时代,凸显青春信仰与力量,表达成长认识与使命追求,让思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与传播力。学生团队们依次登场,通过3分钟的团队创作分享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期待感,有的团队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示拍摄的心路历程、有的团队用讲演的形式展示拍摄的创作背景、有的团队用跨时空对话展示三代人的人生追求。学生们制作的微电影用鲜活的镜头语言将思政元素融入生动故事,在叙事中传递青年的家国情怀、时代追求、精神力量、使命担当。镜头下,是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是实验室里的攻坚身影,是志愿服务的温暖瞬间,以“微叙事”承载“大时代”,让宏大思政命题在具体场景中可感可触;叙事中,有青春与信仰的对话,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有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以“微情感”传递“大格局”,让家国情怀在细腻表达中浸润人心;创作里,融舞台剧的生动、讲演的深刻、跨时空的奇幻于一体,以“微创新”彰显“大担当”,让思政表达在多元形式中焕发蓬勃生机。从校园一角到社会百态,从个人成长到民族复兴,这些微电影既扎根青年生活实际,又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用有温度的镜头、有力量的故事、有深度的思考,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既保持了理论的高度,又拥有了传播的广度,更兼具了情感的浓度,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润物无声,让青春信仰在光影流转中愈发坚定,让使命担当在接续奋斗中代代相传。学生们全面展示了思源学子的青春风采与坚定理想信念,呈现出学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凸显了学校思政育人的显著成效。过程中,教育学院与文学院学生分别带来舞蹈《这就是陕西》与手势舞《国家》,将现场氛围带入高潮,现场掌声雷动。

最终,在“理论宣讲青年行”大学生讲思政课赛道,文学院与文博学院学生代表队获得一等奖,商学院等四个代表队获得二等奖,医学院等6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赵苗苗、梁辉华等12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赛道,教育学院与基础教育学院学生代表队获得一等奖,人工智能学院等四个代表队获得二等奖;商学院等6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单位”称号,魯苗、阎立强等12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

校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李永玲作总结发言
校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李永玲作总结发言。她指出,“自7月份学校发文以来,各个二级学院党组织积极响应,各创作团队指导教师严把作品政治关和内容关,通过院内海选和党组织推荐的方式,全校共1000余名学子踊跃参与,186支队伍通过层层选拔,到决赛舞台上的精彩绽放,最终12支队伍来到决赛现场。”她强调,“青梨杯”的成功举办,正是学校坚守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生动实践。它让思政课走出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将社会“大课堂”的鲜活素材、网络“新课堂”的传播优势与思政“小课堂”的理论有机结合,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了学生心坎里,引导青年学子从“小我”走向“大我”,在思想碰撞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体验中涵养家国情怀。
她强调,站在新的起点,结合本次大赛的丰硕成果与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向全体师生提出三点希望,希望以“青梨杯”为纽带,让思政育人“活”起来。让思政教育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情感温度,既接地气,又冒热气,真正实现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效果。希望以“青梨杯”为起点,让青春担当“实”起来。希望全体学子以本次大赛为契机,把在竞赛中汲取的思想力量,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落到实处,做挺膺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希望以“青梨杯”为品牌,让育人格局“大”起来。要充分发挥“青梨杯”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的育人体系。她呼吁青年大学生带着在大赛中收获的思想启迪与精神力量,在求学路上坚定信念、在成长途中勇毅前行,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学校也会继续搭建“青梨杯”这样的平台,持续擦亮思政育人品牌,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源力量!(文/阎立强 图/封又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