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到延安去——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开展三秦学子圣地行研习活动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11-05] 文:文学院
窑火映初心,延水诉峥嵘。当晨雾漫过时光流水广场的旗杆,当五星红旗在红色专列上猎猎作响,文院学子负笈西行,赴一场与革命圣地的精神之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行走的思政课”有机融入育人全过程,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文学院精心策划组织学子于11月1日至2日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研习活动。此次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教学、立体化育人”为理念,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扎根生长,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悟初心使命。

为确保研习活动走深走实,学院召开专题培训动员大会,文学院党委书记、学管副院长安西荣从安全规范、纪律要求到研习目标,为学子们作全面指导;同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展专题讲座,系统梳理延安时期的历史脉络、重大事件与精神内涵,帮助学子们夯实理论根基,带着思考与问题踏上研习之旅。
到 · 奔赴圣地
11月1日清晨,天微亮的时光流水广场,学子们身着统一服装,手持五星红旗集结启程,乘坐红色教育专列奔赴延安。车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移动思政课”同步开讲。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韩晶晶结合革命历史脉络与当代青年案例,将厚重的精神内涵融入生动宣讲,引得学子们频频点头共鸣。

随后,车厢内开展了具有特色的红歌传唱活动,嘹亮歌声在车厢内此起彼伏,激昂的节奏裹着学子们的真挚嗓音,让整节车厢化作一间流动的红色课堂,研习的炽热氛围在音符中不断升温。
延 · 精神永续
歌声尚未散尽,演员们身着复刻的年代服饰,用细腻的神态与生动的演绎,将历史场景拉到学子眼前课本上的文字突然鲜活,大家触到了历史的温度,传承的小芽也悄悄在心里冒头。
抵达延安后,文学院以“行走的思政课”为核心载体,组织学子先后走进王家坪、杨家岭、凤凰山麓等革命旧址,探访延安革命纪念馆、抗大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思政教学活动。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学子们参观了窑洞内保存的斑驳木质桌椅、泛黄作战地图及煤油灯、纺车等历史陈设,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工作状态,深化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奋斗精神的认识。延安革命纪念馆内,讲解员结合展陈文物进行历史讲解,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史料、《论持久战》文献,到革命时期的武器装备、文献档案,学子们驻足观看、认真记录,透过历史实物感知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杨家岭革命旧址内,学子们在中共七大会址前开展小组研讨,围绕“毛泽东思想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延安整风运动的现实启示”等主题,结合专业知识展开讨论,深化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在宝塔山开展的“双手搂定宝塔山”徒步活动中,学子们登上观景台俯瞰延安全貌。枣园伟人故居内,木桌、油灯静静陈列。
抗大纪念馆内,“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墙前,学子们通过观看珍贵历史照片与学员日记,深入理解革命年代“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的优良学风,并表示将把这种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安 · 初心如一
全体研习师生驻足枣园遗址,听讲解员细说革命岁月。同学们轻抚旧居砖墙,在枣树下记录感悟,红色记忆在认真眼眸中悄然扎根。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处,本次全体研习师生共同诵读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经典著作。每一句饱含敬意的字句,都似跨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对话。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伴着朗朗书声,深深扎根在每位师生心间,成为此次研习最深刻的精神印记。
去 · 担当使命
作为此次研习的重要站点,凤凰山革命旧址承载着“实事求是、坚守初心”的深厚底蕴。师生怀着崇敬之心踏入旧址,在“凤凰山小课堂”中,大家跟随讲解员深入学习《白求恩:高尚人格的典范。现场氛围庄重而热烈,师生们无不被白求恩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不少同学在交流中感慨,从前在课本里读到的白求恩故事,此刻在革命旧址的现场语境中更显真切,终于读懂“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深刻分量。
在老一辈革命家旧居,师生驻足凝视木质书桌、黄铜油灯等实物——正是在这盏灯下,毛泽东同志熬过无数不眠夜,完成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作,直观感受“暗夜著华章、危难谋复兴”的奋斗精神。
站在凤凰山麓,触摸着斑驳的红色旧址墙面,耳畔仿佛回荡着当年革命先辈们的呐喊,先辈们曾为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国家。我们也要像先辈们一样,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出和凤凰山麓朝阳一样炽热的光芒。
——25级中国语言文学类(本)03班高胜凯
走进毛泽东旧居,简陋木桌上,《实践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的诞生地令人动容。阴暗窑洞里,朴素陈设诉说着先辈们的艰辛与坚守,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精神在此具象化。此次研习让我深切体悟初心使命,这份精神滋养将激励我砥砺前行。
——25级中国语言文学类(本)03班贾雨欣
站在曾见证初心的院落里,忽然懂得了这片土地的厚重—它不是陈列的史料,是无数人用热血与坚守捂热的信仰坐标。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我要将延安沃土的精神养分,化为笃行力量,让青春在传承红色血脉中绽放光芒。研学让我读懂历史厚度,更明晰延安精神是融入骨血的坐标,指引我们在新长征路上步履铿锵。
——25级中国语言文学类(本)06班王艺博
这趟凤凰山麓之行,摸透的是历史的纹路,接住的是信仰的真味——原来“认准方向就走到底”从不是空话,是这山、这灯、这土壤里长出来的韧劲。而这份浸在山风里的真切,成了往后做事能沉下心的底气。
——25级中国语言文学类(本)04班侯思言
本次延安研习活动让我真切懂得,所谓信仰,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物资匮乏的困境中,依然心怀家国、笃定前行的勇气;是在未知的挑战面前,始终坚信光明、永不退缩的执着。从这里汲取的精神力量,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不仅照亮了回望历史的眼眸,更将成为未来道路上,支撑我们直面困难、奋勇向前的底气。
——25级中国语言文学类(本)05班殷新茹
此次实践活动彰显了文学院“以文化人、以红铸魂”的鲜明育人特色,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深化红色研学实践,计划聚力开展有关弘扬延安精神系列活动,通过红色话剧展演、革命诗词朗诵会等形式,让更多学子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供稿/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