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圣地研学铸初心 红色基因润桃李——西安思源学院师生赴延安开展思政实践育人活动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11-04]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新时代陕西省立德树人工作指南》落地见效,传承弘扬延安精神,西安思源学院于11月1日组织354名师生搭乘“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红色研学专列,赴延安开展为期两天的思政实践育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晶晶、史张丽老师全程参与,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政实践教学指导。
此次活动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和立德树人全过程为核心,旨在让师生亲身浸润革命圣地的红色底蕴,在行走中接受心灵洗礼,在感悟中实现思想升华。

去往延安的火车上,车厢变“移动思政课堂”,延安十三年奋斗史陪伴学生向红而行。车厢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晶晶老师以“延安十三年”为主题,为学生们系统讲解了延安的红色历史:从长征胜利会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到开展大生产运动破解物资匮乏困境;从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凝聚思想共识,到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鲜活的革命故事、详实的历史细节,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们纷纷摊开笔记本,专注记录延安十三年的历史脉络与关键节点。遇到模糊的知识点,大家争相举手向老师提问。不少学生举起手机,踮起脚认真地拍摄史料图片、历史影像等课件,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珍贵细节。一位同学表示:“延安精神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先辈们脚踏实地的坚守与担当,这场移动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真正住进了心里。”
到达延安后,研学队伍循着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的红色足迹,以“沉浸式观学、互动式讲学、情景式践学”的多元形式,探寻红色记忆,感悟延安精神的磅礴力量。
11月2日上午,研学队伍参观了凤凰山革命旧址。踏入旧址,青砖灰瓦的院落与依山而建的窑洞瞬间将时光拉回烽火岁月。在毛泽东同志旧居,三孔陈设简朴的窑洞藏着震撼人心的故事:中间会客室墙上,毛泽东与白求恩的谈话照片,定格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携手前行的瞬间;卧室里那只熏黑的木炭火盆,静静诉说着1938年暮春,毛泽东伏案8天9夜撰写《论持久战》的艰辛——彼时他专注笔耕,鞋子被炭火烤焦竟浑然不觉。“这5万余字的著作,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有力回应了‘中国会不会亡’‘抗战能打多久’的时代之问,窑洞里的灯光,正是照亮民族前途的星火。”韩晶晶老师指着火盆上的焦痕深情讲解,学生们俯身凝视,久久默然。

在红军总参谋部旧址及朱德、周恩来旧居,一件件文物让精神传承有了具象载体。朱德同志旧居里,那条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三易主人的旧毛毯,见证了董振堂、朱德、周恩来三位革命先辈的生死情谊,毯上的刀痕与补丁,诉说着劳山遇险等惊心动魄的过往;院子里那棵被朱德同志写下“禁止系马”的古槐树,如今枝繁叶茂、郁郁苍苍,默默诠释着共产党人“秋毫无犯”的军民鱼水情。“领袖们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既要运筹帷幄指挥抗战,又始终心系群众、爱护一草一木,这种情怀太动人了。”一名学生在笔记本上郑重记下古槐树的故事。
参观途中的“现场答疑”环节,让历史与现实产生强烈共鸣。“凤凰山作为中央进驻延安后的首个驻地,为何能为抗战筑牢基础?”“新时代青年该如何传承这里孕育的思想力量?”面对学生们的深刻提问,马克思主义学院史张丽老师以洛川会议制定的抗战战略、《实践论》《矛盾论》的哲学智慧为切入点,结合当下青年的学习成长之路回应:“凤凰山的价值,在于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中的坚定抉择与理论创新。新时代传承这种精神,就是要在求知中求真、在实践中明向。”在旧址的防空洞前,望着斑驳的洞壁,学生们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

夕阳为圣地延安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研学队伍踏上返程之路。此次“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让学生实现了“在旧址中读历史、在故事中悟精神”的成长蜕变。两位带队老师表示,王家坪、凤凰山麓、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等“初心地标”是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未来将进一步挖掘旧址中的细节故事,让红色教学更具穿透力与感染力;学生们纷纷表示,将把窑洞里的思想光芒转化为奋进力量,以实际行动传承延安精神、担当时代使命。
当车窗外的延安渐渐远去,那份镌刻在红色旧址中的坚定信念与理论力量,已化作思源学子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指引着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初心如磐、笃行不怠。(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