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西安思源学院新闻网

官网首页 |智慧校园服务大厅 | 思源邮箱 | 英文版

【过好“四关”,强师兴教】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深耕课堂过好“教学关”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9-18] 文:田俊倩 刘小鱼 图:封又歌 

       【编者按】在西安思源学院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大会上,周延波校长向全体教师提出“过四关”成长的殷切希望——教学关、思政关、科研关、教育家关,为教师成长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也为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深入宣传和解读“四关”内涵,推动全校教师以“过五关斩六将”的意志实现自我突破,新闻宣传中心特别策划“过好‘四关’,强师兴教”系列报道,旨在展现思源教师队伍的精神风貌与成长路径,营造崇尚师德、专注教学、潜心科研、胸怀格局的育人氛围,为学校“强本升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本期推出《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深耕课堂过好“教学关”》。

       在西安思源学院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大会上,周延波校长作了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聚全校合力攻坚升硕》的重要讲话,向全体教师提出“过四关”成长的殷切希望,并深刻指出“过好‘教学关’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校“强本升硕”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切实推动教师过好“教学关”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副校长王富平教授解读教师如何过好“教学关”

       “从学生角度看,过好‘教学关’是教师成为‘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的前提条件;从教师自身讲,过好‘教学关’是教师职业的‘立根之本’;在学校层面上,教师过好‘教学关’是提升我们思源学院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构建具有思源特色的高质量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强本升硕’目标的基本要求。只有全体教师过好‘教学关’,才能提升教书育人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副校长王富平教授表示,正如周延波校长强调“过好‘教学关’是教师的立业之基”,过好“教学关”对教师成长发展意义重大。

       “过好‘教学关’除了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这一共同要求外,更多的应从高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大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来考虑。”王富平教授认为,对于应用型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关”应包括四方面内容:品行端正、关爱学生(品德关),学识扎实、专业厚实(知识关),教法娴熟、行业实践能力强(能力关),有亲和力、受学生欢迎(学生关)。他强调,过好“教学关”应该是一个过程,会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教师只有朝着这些要求方向去努力,坚守过好“教学关”,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

       王富平教授表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周延波校长面向全体教师所提出的“过四关”的殷切期望,学校将从以下方面切实推动教师过好“教学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是进一步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方面的作用,组织开展好教师培训,尤其OBE教育理念学习、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AI赋能教学等方面的培训;二是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精彩一课”教学比赛以及“示范课”教学活动,并使其制度化、常态化;三是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加强新入职教师的上岗培训;四是“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研究功能,开展以青年教师如何过好“教学关”为主题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王富平教授强调,广大教师要始终牢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的基本要求,在深耕教学,顺利过好“教学关”的同时,一方面要实现“教”“研”相长,“教”“研”互促,过好“科研关”;另一方面要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过好“思政关”和“教育家关”,力争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

立足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教师成长路径

       学校各二级学院作为教师成长的前沿阵地,在推动教师过好“教学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陈婷婷教授(右一)指导学生

       “教育学院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支持+技术赋能’三管齐下,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教师从‘站稳讲台’向‘教出特色’转型。”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陈婷婷教授介绍,“学院建立了常态化的教研活动机制,两个学系每周三下午分别组织‘教学研讨’,围绕课程设计、课堂互动等主题开展工作坊。通过新教师“启航计划”和骨干教师“领航计划”开展分层培训,新教师通过‘一对一导师制+教学技能培训’进行成长提升,通过试讲方可独立授课,骨干教师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类培训、研修,并进行院内分享,在自我提升的同时,也为学校其他青年教师树立了示范榜样,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学院还通过举办各类教学竞赛激励教师成长,并建立了院领导听课和督导组评课制度,为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商学院教学副院长姜建华教授介绍学院教师培养路径

       商学院从课堂准入、教师帮扶、集体教研等方面帮助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实效,切实过好 “教学关”。“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商学院教学副院长姜建华教授表示,“商学院以培养‘懂数据、会管理、能实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专业核心+数据模块’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数据融合、产教融合、竞赛驱动’举措,深化‘学实悟深、学以致用’。学院以‘数据思维’为统领,所有专业均开设数据相关模块,并联合企业开展实战项目。学院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盟,与陕西长安酒业共建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场景、项目和导师引入教学全过程。同时,学院将学科竞赛作为以赛促教促学的重要手段,近两年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各学院在推动教师过好“教学关”的同时,也注重其与“思政关”“科研关”“教育家关”的协同发展。通过建立多维度教学评估体系、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科研反哺教学等举措,实现“四关”联动、融合发展。在学校政策支持下,各学院构建了系统化的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分层培训体系、严格课堂准入制度、“传帮带”帮扶机制及常态化教研活动等举措,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育人实效,形成“学校引领、学院落实、教师发展”的良好生态,助力教师过好“教学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城市建设学院教师张江波副教授(中)指导学生

       “我认为,教师要过好‘教学关’,须具备三项核心素养。一是对教学的纯粹热爱;二是持续钻研的专业态度;三是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在城市建设学院教师张江波副教授看来,过好“教学关”是每一位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实现教育初心的关键所在。周延波校长提出的“过四关”的殷切期望,是对思源一直以来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深化与升华。

       作为第二批陕西省普通本科教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建设负责人,张江波不仅持续巩固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还通过经验共享、互助共进,助力大家共同过好“教学关”。张江波表示,周延波校长强调“教育本质是立德树人,教师要以‘大先生’为追求,既教技能更导价值观”,这番话让她对“教学关”有了更深理解。她认为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勇担育人使命。未来,她将通过联合行业企业开发新的课程模块,融入前沿技术内容;针对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开展专项研究,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通过外出交流学习,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保持课程的领先性等,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与“强本升硕”目标贡献力量。

工学院教师刘鑫副教授(中)为学生介绍实验设备

       “我认为,周延波校长提出的过好‘教学关’的核心不仅是知识的精准传递,更是与学生建立有效的连接,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工学院教师刘鑫副教授在西安思源学院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大会上,不仅荣获“优秀教师”荣誉,更在周延波校长的重要讲话中找到了共鸣与方向。她深感,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站稳讲台,更要走进学生心中。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碰撞、精神成长的场域。唯有持续反思教学实践,主动融入学生的学习体验,才能真正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升华,扛起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刘鑫表示,思源为教师构建了非常系统完善的教师发展体系,这是她能够快速成长的根本。自己将把周延波校长所提出的“过四关”的殷切期望视作迈向成熟、卓越教师的必由之路,以“教学关”为实践主阵地,以“科研关”为创新动力源,以“思政关”为价值导航仪,最终将所有努力汇聚于“教育家关”的崇高目标,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工程人才,为思源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学院教师南茜为学生授课

       “教学是一场温暖的陪伴。”文学院教师南茜表示,学校通过实行“传帮带”机制、定期举办教学研讨培训、开展听课评课等,让广大教师在交流中碰撞出许多火花。在一次次聆听交流的过程中,她意识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沟通,这也让她对“教学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她认为,在现阶段,过好“教学关”的难点之一在于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她将借助课堂互动、个别交流等途径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兴趣点,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贴合实际的学情状况。 

       未来,南茜将以周延波校长提出的“过四关”的殷切期望为指引,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积极开展教学相关研究,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逐步成长为一名有温度、有格局的教育工作者,让教学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

基础教育学院教师谭金赫为学生授课

       “在我所教授的声乐课程中,有一名学生嗓音条件良好,但缺乏自信,在课堂上始终不敢大声演唱。为助力他克服这一问题,我首先在课堂上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与鼓励,每当他取得一点进步,我都会及时予以表扬。同时,我还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助力他逐步提升演唱技巧。课后,我也会时常与他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感受与困惑,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名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大幅提升,演唱水平也有了显著进步。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该学生不仅成绩大幅提高,还在一次比赛中荣获了陕西省技能大赛声乐组三等奖。”基础教育学院教师谭金赫分享道,从自己成为一名教师那一刻起,便已经在过好“教学关”的路上不断探索。 

       谭金赫将从以下多个方面持续努力,过好、过牢“教学关”:一是深化教学创新,进一步探索和深化“3+X”教学模式改革在课程中的应用,积极学习并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教学,打造更多“优质课程”。二是强化育人导向,更自觉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做到润物无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终身学习,持续追踪学科前沿,积极参与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争做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四有”好老师。

       西安思源学院将把过好“教学关”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通过系统化的教师发展体系和多元化的教学支持,引导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筑牢育人根基、锤炼育人本领,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在自我成长的同时,更好地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