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西安思源学院新闻网

官网首页 |智慧校园服务大厅 | 思源邮箱 | 英文版

【三下乡】西安思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鹮乡文韵·知行筑梦”实践团深耕朱鹮之乡文化调研实践活动圆满完成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8-22] 文:万雨松 图:袁天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实践育人与“大思政课”建设,引导青年学子以专业之力赋能文化传承,西安思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鹮乡文韵·知行筑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在袁天婧、万雨松两位老师的带队下,于暑假期间赴汉中市洋县开展为期七天的文化调研实践活动。实践团立足洋县“朱鹮之乡”的生态优势与非遗底蕴,以实地走访、专业对接、深度交流的方式,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圆满完成本次实践任务。

       实践团首站进驻洋县百年老字号“大咸德”调味品非遗工坊,聚焦“洋县黄酒”“谢村花雕”两项省级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工坊内,实践团成员实地观摩“冬浆夏曲、春酿秋藏”的古法酿造流程,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工艺细节,系统梳理传统酿造中温度控制、发酵周期、品质把控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结合人工智能专业优势,实践团针对传统工艺“依赖经验、效率待提升”的痛点,提出数字化升级方案:一是设计湿度智能环境监测模块,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酿造车间温湿度数据,生成动态监测曲线,为工艺调整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搭建酱油酿造周期数据模型,整合历年生产数据,优化发酵时间与原料配比,助力工坊实现“古法技艺+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

       在洋县文化馆,实践团围绕当地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承开展专项调研。成员们协助工作人员整理《洋县非遗名录》,重点核查皮影戏、悬台社火、架花烟火爆竹等非遗项目的技艺谱系、传承人信息及现存困境,形成详实的调研记录。调研发现,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关注度低”的问题,亟需创新传播方式。针对这一现状,实践团结合新媒体传播与AI技术优势,制定专项推广方案:一方面,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对皮影纹样、社火面具图案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非遗纹样数据库,为后续文创开发提供素材支撑;另一方面,策划“非遗技艺微课堂”短视频系列,以“技艺演示+传承人故事”的形式,在短视频平台普及非遗知识,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洋县作为“东方宝石”朱鹮的重要栖息地,其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深度交融。实践团先后前往朱鹮梨园、朱鹮生态园,实地感受“生态+文化”的发展模式:在朱鹮梨园,成员们调研“朱鹮主题剪纸”“鸟类元素农民画”等民间艺术,了解当地群众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创作的实践;在朱鹮生态园,通过万雨松老师的专业讲解,系统学习朱鹮保护历程、生态价值及相关文化衍生成果,深刻理解“保护朱鹮就是保护文化基因”的内涵。实践团结合调研成果,设计“朱鹮非遗”主题文创初稿,将剪纸、农民画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助力生态文化IP的年轻化传播。

       实践期间,西安思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实践团与洋县县委召开“青年力量助力文化传承”深入交流。洋县县委副书记侯加立介绍了洋县在“非遗进校园”“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分享了当地通过非遗活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经验。 实践团成员结合本次调研所得与专业优势,围绕非遗保护提出具体建议:建议搭建“洋县非遗数字平台”,整合技艺展示、传承人访谈、文创产品等内容,扩大线上传播覆盖面,推动校地合作常态化,吸引更多青年参与非遗传承,为洋县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鹮乡文韵·知行筑梦”实践团调研活动,是西安思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七天里,实践团成员既深入挖掘了洋县非遗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将人工智能技术等专业知识与文化传承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了一批可落地、有价值的实践成果。未来,西安思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将持续以“三下乡”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年学子立足专业、服务社会,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领域主动作为,让青春力量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文/万雨松;图/袁天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