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西安思源学院“青芒照野·乡振可期”实践团赴富平县开展暑期“三下乡”非遗乡振活动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8-06] 文:校团委 图:校团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精神,推动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15日西安思源学院“青芒照野·乡振可期”实践团踏上了关中大地,以柿染、大众村柿子醋、麦秆画、皮影戏、中华郡、习仲勋陵园及关中革命纪念馆和木兰摇织布为脉络,开启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探寻与乡村振兴之旅,在行走中感悟文化传承,汲取红色力量。
柿染工坊:古法技艺的时尚新生
实践团首站来到湾里村柿染基地。这里依托本地柿子资源,构建起“原料提取—产品设计—制作销售”完整产业链。熟透柿子经古法制作变为天然染料,白坯布经传承人浸染、晾晒,晕染出温暖的色泽,化作围巾、桌布等实用又具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 。基地负责人介绍,柿染产业让传统技艺“活”起来,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生动诠释“一片柿子叶,染出万千色;一颗柿子果,富一方百姓”。
在工坊,实践团拜访柿染技艺非遗传承人杨维娜。她指尖抚过晾晒染布,细致地演示柿染的工序:从染料熬制火候,到布匹浸染时长,从图案设计构思,到晾晒气候要求,每个环节都凝结了代代相传的智慧。杨维娜提到,柿染讲究“顺天时、应地利”,染料浓淡、色泽层次都和柿子的成熟度、阳光空气息息相关,这和自然密不可分。如今,她坚守古法,结合现代审美开发出新的款式,借电商拓销之路,让柿染产品走出乡村,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实践中,成员们围站染架旁,见证素白布在天然染料中焕发生机,触摸乡土文化脉搏。大家都感慨,非遗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能融入生活、带动发展的“活化石”,湾里村柿染产业,正是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范例。
青春脚步不止于记录观察,更在参与赋能。实践团在学习后,将以此次探访为契机,用青年视角讲好柿染振兴故事,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让非遗薪火在乡土持续传递,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此次“三下乡”,是非遗技艺传承的延续,更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书写。西安思源学院实践团以行动践行使命,在乡土大地上,绘就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的亮丽图景。
大众村:柿子醋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实践团第二站奔赴陕西省富平县留古镇大众村,实践团一行在富平县深入走访,观摩古法酿造技艺,学习科技帮扶经验,感受产业融合活力,上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
抵达富平县留古镇大众村后,实践团的首站是富天健柿子醋文化展馆。在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林的热情接待与专业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富平柿子醋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与独特价值。成员们屏息凝神,观摩了从富平尖柿精选到清洗、脱涩、捣碎、入缸、封存、天然发酵、淋醋、陈酿等十余道古法酿造工序。空气中弥漫的醇厚醋香,沉淀着岁月痕迹的陶缸,以及匠人一丝不苟的操作,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智慧与坚守。魏总经理介绍,富平柿子醋产业在坚守古法技艺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质量管理与品牌营销理念,延伸出不少的产品,并且邀请实践团成员对柿子发酵醋饮进行品尝,他表示:当地柿子现已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生动诠释了非遗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带着对非遗传承的敬意,实践团移步至大众村同心馆。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派驻留古镇大众村第一书记伍晓岭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大众村同心馆,这里系统展现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定点帮扶富平县的丰硕成果。在伍晓岭书记的引导和讲解下,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成员们清晰地了解到中物院如何发挥自身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精准施策。从科学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到倾情投入教育医疗帮扶、创新构建本土人才培育机制,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中物院方案”为富平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步出同心馆,一座庄严肃穆的雕像静立于馆前广场——这正是中国“两弹元勋”、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邓稼先先生的塑像。这座雕像,绝不仅是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纪念,它更如同一座无声的精神灯塔,深刻诠释着“同心”二字在富平大地的时代内涵。
实践行程的亮点在生机勃勃的千亩桃园中展开。正值蜜桃成熟时节,累累硕果挂满枝头,香气四溢。实践团成员们兴致盎然地穿行桃林,亲手采摘品尝,鲜甜多汁的富平蜜桃让大家赞不绝口,真切感受到现代农业带来的“甜蜜滋味”。桃林深处,一座现代化奶山羊养殖场映入眼帘,为田园画卷增添了别样活力。成群健硕的奶山羊或悠闲觅食,或好奇张望。成员们饶有兴致地与这些“致富能手”亲切互动,欢声笑语回荡林间。伍书记向大家重点介绍了这种创新的“林下经济”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桃林为山羊提供荫蔽和部分饲料,羊粪作为优质有机肥反哺桃树生长,不仅提升了蜜桃品质,更保障了富平另一支柱产业——羊乳产业的高品质原料供应。“树上蜜桃甜,林下奶羊壮”的和谐景象,正是富平探索绿色生态、高效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
此次富平之行,是西安思源学院 “青芒照野 乡振可期”实践团践行“饮水思源,自强不息”校训精神的生动体现。通过零距离接触非遗技艺、全方位了解科技帮扶、沉浸式体验产业融合,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协同发力。富平大地上的蓬勃生机与创新实践,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子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与使命感。
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认真梳理总结此次富平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积极发挥文学院学子的专业特长,讲好富平乡村振兴故事,传播非遗文化魅力,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思源学子的青春智慧与力量。点点“青芒”,心系乡野,振兴未来,必定可期!
麦秆画展厅:秸秆成画的匠心坚守
实践团第三站奔赴富平巧娘基地,探寻麦秆画这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当我们的脚步踏入富平巧娘基地,目光瞬间被这里琳琅满目的麦秆画作品所吸引。一幅幅精美的麦秆画,或展现山水的灵秀,或描绘人物的神韵,或勾勒花鸟的生动,麦秆的质朴纹理与创作者的巧思融合,化作艺术的精灵,在眼前翩翩起舞。基地里,麦秆画作品《陕西》尤为引人注目。以麦秆为笔,书写“陕西”二字,字里行间融入大雁塔的巍峨、兵马俑的厚重,以及传统建筑与山水轮廓,将三秦大地的人文底蕴与自然风貌凝练成独特符号,似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让我们还未正式开启学习,便已沉醉在麦秆画营造的艺术天地,对接下来的非遗探索充满期待。
在基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下,我们开启了非遗学习的第一站——聆听讲解。工作人员带着对麦秆画的热爱与专业,为我们揭开这门古老技艺的神秘面纱。麦秆画,起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在富平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它以麦秆为原料,经选料、泡煮、晾晒、剪贴、熨烫等多道工序,将原本平凡的麦秆,雕琢成艺术珍品。工作人员手持麦秆,细致讲解每一步:选料要挑色泽均匀、韧性好的麦秆;泡煮是为去除杂质,让麦秆更易塑形;熨烫则如同赋予麦秆第二次生命,通过温度与力度的把控,呈现出或深或浅的纹理,为画面添上独特质感。听过讲解,便到了最令人期待的实践环节——亲手制作麦秆画。工作人员为我们分发麦秆材料与工具,从简单的图案开始教学。起初,看似简单的剪贴,操作起来却满是挑战。麦秆要裁剪得长短适宜,粘贴时角度、位置稍有偏差,画面就会失了韵味。我们尝试制作一幅简单的柿子图案,选麦秆、裁剪、熨烫,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可真正粘贴时,不是麦秆粘不牢,就是布局不对,看着歪歪扭扭的半成品,心里又着急又好笑。
带队老师穿梭在同学们中间,和我们一起钻研技巧,遇到难题就向工作人员请教,再回来指导大家。在一次次调整、重来中,同学们渐渐找到了窍门。过程中,基地里的巧娘们也不时过来帮忙,她们手法娴熟,寥寥数笔就能让麦秆“改头换面”,还会分享自己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从生活场景到历史故事,让我们明白,麦秆画不只是技艺,更是创作者对生活、对文化的表达。当手中的麦秆画逐渐成型,成就感涌上心头,看着原本普通的麦秆,在自己手里变成独一无二的作品,真切体会到非遗技艺的魅力与神奇。
一天的学习参观结束,返程路上,车厢里少了出发时的喧闹,多了大家的思考与交流。有人说,原来非遗离我们并不远,麦秆画用最朴素的材料,创造出震撼心灵的美;有人感慨,制作过程中,那些反复打磨的细节,让自己懂得“匠心”二字的分量;还有同学谈到,要把这次学到的故事与感悟带回校园,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关注非遗传承。
短暂的学习虽暂告一段落,但我们与富平麦秆画的故事,关于非遗传承的使命,才刚刚开始。未来,西安思源学院的我们,会带着在富平巧娘基地收获的感动与力量,以青春之姿,讲好非遗故事,让麦秆画这样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让古老文化基因,在青春传承中永续流传。
皮影戏馆:光影间的文化传承
实践团第四站奔赴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阿宫皮影艺术团及传习基地,传习学习独属于皮影的独特魅力。
经过数小时的车程,实践团团队成员们便怀着对皮影艺术的好奇与向往,来到当地著名的富平阿宫腔皮影戏传承基地。在传承人的热情引导下,大家首先来到表演场地,准备观看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演出。
演出开始前,实践团成员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传承人介绍富平阿宫腔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以及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成员们仔细倾听,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通过介绍,大家对皮影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即将开始的演出充满期待。
随着幕布缓缓拉开,一场精彩绝伦的皮影戏《三打白骨精》正式上演。只见幕布上,色彩斑斓的皮影人物在传承人的巧妙操纵下,活灵活现地演绎着经典的故事情节。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白骨精的阴险狡诈、唐僧的慈悲善良,都通过皮影的动作和艺人们的配音表现得淋漓尽致。
实践团成员们被精彩的演出深深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他们时而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欢呼喝彩,时而为唐僧的迂腐可叹摇头惋惜。演出结束后,成员们纷纷表示,皮影戏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震撼,艺人们精湛的技艺更是让人钦佩不已。
演出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与皮影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艺人们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皮影戏的表演技巧、幕后的操作流程以及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成员们认真聆听,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在交流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皮影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年轻观众的流失、传承人的短缺、资金的不足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皮影艺人表示,他们会坚守初心,继续传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皮影戏。
在返程途中,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受益匪浅。通过观看精彩的皮影戏演出,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的重要性。
此次富平皮影戏观摩之行,作为实践团在当地的第四站,为整个“三下乡”旅程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色。成员们不仅在光影流转间触摸到非遗文化的温度,更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中读懂了传承的重量。接下来,实践团将带着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思考,继续行走在乡村土地上,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让“青芒”之光照亮更广阔的田野。
中华郡:寻根问祖与文旅融合
实践团队走进陕西富平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与当地非遗文化研究者、荆山传说传承人徐航航深入交流,系统学习黄帝荆山铸鼎与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精神价值。
中华郡景区坐落于富平荆山脚下,这里是上古传说中黄帝铸鼎、大禹治水的重要地域,承载着深厚的华夏文明记忆。
徐航航作为当地非遗文化传承的青年代表,向团队成员详细讲述了黄帝荆山铸鼎的传说:“据《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之日,有龙垂髯迎黄帝升天。这不仅是一个神话,更象征着华夏民族从部落联盟走向文明融合的开端,‘鼎’也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
在大禹治水传说的分享中,徐航航结合荆山地理环境解读:“荆山地处渭北,曾是水患频发之地。传说大禹在此疏导河道、治理水患,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当地至今保留的‘禹王庙’‘疏水口’等遗迹,正是百姓对他治水功绩的铭记。”他强调,这些传说并非虚无缥缈的故事,而是蕴含着先民与自然抗争的智慧、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对“天下大同”的追求。
在交流中,徐航航还介绍了中华郡如何将传说文化转化为文旅资源:通过实景演出再现铸鼎场景、开发相应文化主题研学课程,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当地带来了持续的文旅收益。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底气,这些流传千年的传说,正是荆山脚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徐航航表示,年轻一代不仅要了解传说故事,更要传承其中的担当精神——黄帝铸鼎的“开创力”、大禹治水的“攻坚力”,都是当代乡村发展需要的品质。
此次学习让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历史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乡村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团队负责人表示:“黄帝铸鼎象征文明凝聚,大禹治水体现责任担当,这些精神在今天依然鲜活。
我们将把此次学习成果整理成案例,让更多青年理解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让古老传说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实践团成员们也将探索青年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红色地标:汲取信仰的力量
中国陕西富平,有两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红色精神的基地,它们犹如两座不朽的丰碑,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砥砺前行,这便是习仲勋陵园与关中革命纪念馆。
习仲勋陵园位于富平县城西北陶艺果林园附近。踏入陵园,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园内翠柏挺立,像是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片土地。习仲勋的石刻座像稳稳地安放在陵园中央,雕像中的他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在凝视着这片他曾为之奋斗不息的山河大地 。周围的绿植四季常青,寓意着习仲勋同志的精神万古长青。习仲勋夫人齐心书写的习仲勋语“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镌刻在醒目的位置,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习仲勋同志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也感染着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这里不仅是习仲勋同志的安息之所,更是一座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精神家园,无数人怀着崇敬之心来到这里,汲取前行的力量。
不远处的关中革命纪念馆同样意义非凡。其展陈系统全面地呈现了关中地区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革命的伟大历程。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历经岁月的文物以及详实的文字资料,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年代。
馆内,习仲勋同志光辉的革命生涯被细致地展现出来,从早期参与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到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改革开放呕心沥血,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坚定。这里不仅是对习仲勋同志个人功绩的铭记,更是对整个关中地区革命历史的全面回顾,反映了新时代以来三秦大地广大干部群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每周二至周日,纪念馆敞开大门,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传播着红色文化,传承着革命精神。这两处基地,一个是缅怀先辈的纪念地,一个是历史回顾的展示窗,它们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富平红色文化的核心区域,成为人们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课堂。
织韵下乡:一针一线缝补乡土新篇
为深入探寻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2025年暑期,西安思源学院“青芒照野 乡振可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富平县木兰摇非遗文化基地,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挖掘非遗赋能乡村发展的潜力。
实践团成员们首先走进木兰摇非遗文化交流空间,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从粗布纺织技艺的历史渊源,到其在岁月流转中承载的民俗文化。
大家了解到富平粗布纺织作为非遗项目,蕴含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乡村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在交流中,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对留住乡村文化根脉的重要意义。
随后,实践团开启了非遗技艺体验之旅。在纺纱环节,成员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使用古老纺车,尝试将棉花捻成棉线,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挑战,让大家体会到传统技艺的精细与不易。
织布体验时,面对复杂的织机,在传承人指导下,成员们慢慢掌握经线、纬线交织技巧,看着彩色丝线在织机上渐渐形成图案,成就感油然而生。
此外,实践团还参与了布艺老虎等非遗手作,从裁剪、缝制到装饰,亲手赋予布料新的生命力,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实践过程中,团队围绕“非遗+乡村振兴”展开调研。成员们发现,木兰摇通过开发粗布文创产品、打造非遗体验工坊等形式,将传统技艺与文旅产业、乡村经济结合。
这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加了收入,还吸引游客了解乡村文化,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实践团成员积极思考,结合所学知识,为非遗进一步融入乡村旅游、电商销售等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拓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路径贡献力量。
此次富平木兰摇之行,西安思源学院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下乡”精神,在非遗体验与调研中,加深了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解。未来,团队也将持续关注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让青春力量在助力传统文化传承、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光彩,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乡村沃土中焕发更耀眼的生机。(供稿/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