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榜样致敬】审核评估先进集体文学院:以评促建强化内涵建设,赋能“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5-20] 文:田俊倩 刘小鱼 图:黄奕鑫
【编者按】2025年4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隆重举行“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表彰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建设和迎评工作,以及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这些受表彰者以实干担当诠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创新进取助推学校发展,展现出思源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新闻宣传中心特推出“向榜样致敬”系列报道,展现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先进事迹,激励全校师生以先进为榜样,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共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学校“强本升硕”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本期推出《审核评估先进集体文学院:以评促建强化内涵建设,赋能“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西安思源学院校长周延波(中)为文学院院长梁瑜霞(左一)等“审核评估先进集体”代表颁奖
在西安思源学院2025年“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上,文学院凭借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建设和迎评工作中的优异表现,荣获“审核评估先进集体”奖。这不仅是对文学院全体师生上下同心、辛勤付出的高度认可,更是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道路上砥砺前行、创新发展的有力见证,推动学院培养高素质“新文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水平,为学校实现“强本升硕”目标注入文学院力量。
以评促建 为学院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学院院长梁瑜霞
自评建工作启动以来,文学院坚决贯彻学校审核评估领导小组的各项决策部署,紧扣“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16 字方针,全力确保迎评促建工作高质量开展。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梁瑜霞担任组长,班子成员及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为成员,明确职责分工,确保任务到人。同时,制定了详细的《文学院审核评估工作实施计划》,将评估任务细化为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模块,设定明确的时间表与责任人。在工作推进中,定期召开审核评估专题会议,每周一次工作例会,每月一次工作汇报会,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确保评估任务顺利实施。此外,注重将评建工作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如开展“课程质量提升月”活动,鼓励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审核评估评建工作为文学院全面厘清了办学思路,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极大推动了学院的内涵建设。”文学院院长梁瑜霞表示,在专业建设上,学院以评估建设为契机,打造特色专业,提升专业竞争力;在课程建设上,一批高质量课程的涌现为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显著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审核评估评建工作还促进了学院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评估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各项制度能够有效协同,形成合力,优化了教学管理流程,使学院的管理更加精细高效。全院师生在评估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学院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学院以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书法学五个专业为支撑,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周延波校长的支持下,学院加强课程建设,打造了一批高质量课程,目前已建成 3 门省级一流课程和 5 门校级一流课程。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通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教学观摩、同行互评等方式,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学院严格按照学校“五自”质量文化建设要求,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涵盖教学大纲审核、课堂教学评价、毕业论文抽检等环节,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表现优异,彰显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强本升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工作机制 推动迎评建设高效落地
为扎实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建设工作,文学院秉承“饮水思源,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融会贯通,经世致用”的院训理念,立足新文科建设前沿,以OBE理念为引领,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流程创新等,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面协同”的迎评工作格局,以“组织力”激活“执行力”,推动迎评建设各项工作高效落地、精准发力。
文学院严格落实学校“三六九工程”评估建设要求,构建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专业小组负责落实”的“双轨驱动”迎评体系。学院不仅成立了由院长担任组长的审核评估迎评工作组,由各专业负责人担任小组长的审核评估工作小组,严格落实各项评估指标,确保学院各项评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还通过调研座谈、专题研讨凝聚师生共识,构建起了“全员参与、全程联动、全域覆盖”的评估工作体系,同时细化分解学生工作、教学质量、科研创新等核心指标,建立“责任到人、进度到周、反馈到点”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强大迎评建设工作合力。
文学院教学副院长霍玉磊(前排中)为学院教师作指导
文学院教学副院长霍玉磊介绍,文学院在迎评建设工作中建立了“专业负责人+课程团队”联动机制,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质量和迎评工作成效。该机制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通过专业负责人统筹规划、课程团队具体落实协同模式,在迎评工作中确保了材料链的完整性和整改的针对性,在专业建设中促进了课程整合与特色凝练,在教师发展上形成了“传帮带”氛围。同时,文学院通过该机制重点推进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校企实践教学协同等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和运行范式。
为进一步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文学院在迎评工作中构建了系统化、闭环式的持续改进机制,完善了“目标-监控-改进-验证”的完整质量保障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该机制深度融合OBE教育理念,以常态化教学检查、多维评价机制与专项评估制度为抓手,对教学全过程实施精准质量监控。同期通过建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异常预警和改进效果追踪等制度化流程,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在机制运行过程中,文学院注重将改进成果落地转化,持续优化各教学环节,形成了“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为学院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迎评建设 促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学院领导班子开展工作交流
为全方位驱动学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学校高水平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文学院积极践行以评促建理念,在制度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多维度协同推进,不断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真正实现在以评促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学院在迎评建设工作中系统推进制度建设,对照学校文件制定实施细则,构建了涵盖教学管理、师资发展、学生培养、党团建设以及质量保障五大领域的制度体系,形成了‘标准引领-过程监控-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体系。这一制度体系不仅保障了评估指标的有效达成,更成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建设的系统化改革,我们学院实现了教学管理标准化、师资发展系统化、质量保障常态化,为迎评建设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霍玉磊表示,学院以迎评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三维立体式”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通过引才、育才、用才三大工程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近三年来文学院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显著增加,且部分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师资学历层次得到明显提升,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双师素质提升计划”成效斐然,教师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双师型”教师比例显著提高;围绕高水平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文学院在迎评建设中构建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三三三”模式;通过模块化、项目化等特色化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能力;深入实施“3 + X”综合实习模式改革,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此外,学院还重点打造一流课程教学团队,获批多个省级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形成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高质量通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也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师资支撑体系。
在社会服务方面,文学院一方面以“产、学、研、创、用”项目为载体,构建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合作的立体化实践平台,并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建设等,推动“新文科”人才的应用型培养;另一方面,依托陕西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等特色学术平台、省级一流专业及重点学科资源等,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系统开展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传播工程,实现从学术研究到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化,形成“学术引领-文化辐射-社会赋能”的闭环服务模式,彰显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中的双重担当。
明确目标 为“强本升硕”蓄势赋能
本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助力学院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优化了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了特色发展路径,完善了管理机制,深化了产学研合作,显著提升了学院的科研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同时也为文学院全面助力学校实现“强本升硕”目标明确了方向。
文学院将以审核评估专家组意见建议为指引,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开展整改和“升硕”准备工作。学院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为研究生教育构建更广泛的学术基础;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强大的师资保障;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学科竞争力;四是借助评估成果,积极展示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效,提升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为研究生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和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为实现“强本升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文学院学生豆景辉
“学院积极落实‘OBE’发展理念,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和‘翻转课堂’等实践环节,强化我们的主体性,使我们在课堂上有了更强的学习主动性。”文学院学生豆景辉表示:“同时,学院建立的三级听课机制,让教师团队的教学改进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课堂体验。老师会根据院领导与专业带头人的听课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比如《古代汉语》课程增设了繁、简体字对应环节,让我们在对比中理解字形演变规律。”
文学院学生杨默轩
文学院学生杨默轩谈道:“文学院注重实践育人,不仅将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还通过演讲、辩论等活动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帮助我们构建专业知识框架,又通过创新文化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平台让我们学以致用。这种全方位的培养模式,不仅夯实了我们的专业基础,更锻炼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来,文学院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持续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梁瑜霞表示,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提高学院的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坚持“引育并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学生的实践平台与就业渠道,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