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西安思源学院设计类专业联合参展西安当代设计周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4-05-01] 文: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城市建设学院 图: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城市建设学院
2024年4月25-28日,由广州设计周策划团队领衔打造的“‘一带一路’智能家居产业大会暨2024西安当代设计周”在西安中国原点新城盛大举办。西安思源学院国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牵头,城市建设学院组织联络,城市建设学院、电信学院、文学院以及理工学院等四个学院精心挑选了百余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参展,同时组织艺术类专业师生到现场观展学习。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赵明宇参与学校作品参展布展,并高度肯定四个参展学院在设计类专业招生方面的宣传推广工作。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刘鹤、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张炜、电信学院院长赵广社、文学院院长梁瑜霞、理工学院院长丁心安等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西安思源学院参展师生合影
展览现场
西安思源学院代表上台领奖
“‘一带一路’智能家居产业大会暨2024西安当代设计周”是由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西咸新区管理委员会主办,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中国原点新城、广州设计周、陕西省家具协会承办,立足西部,汇聚全国乃至中亚的投资商、设计师、供应商、采购商、分销商等专业群体与在地高校互动交流,打造以内容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展贸模式和产教融合的实践新高地。
这场集结了全国顶尖设计师和创意团队的活动,除百余家泛家居品牌厂家和经销代理商参展,西安思源学院等7家西安高校设计类专业也应邀参展。此次展览涵盖适于当代人居生活美学新业态的设计、文创、艺术、潮流、智能、软装材料、高定等领域,展示了最新设计图景、家居生活方式、软装美学新风尚和设计师们的多维创意,是一场高质量的视觉盛宴。
赵明宇副校长在现场指出,“‘一带一路’智能家居产业大会暨2024西安当代设计周是一个重要的平台,旨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创新和文化交流,促进设计产业的发展和合作。此次西安当代设计周是广州设计周的延续和升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学院和师生们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实力和成果的机会。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更要深刻把握这个机会所包含的深远意义,通过与国内的设计师、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推进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们设计类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助力造势。”
赵明宇副校长还指出,此次活动为学校艺术作品走向市场、为同学们搭建展示平台,提升了设计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学校艺术类招生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宣传推广机会。她强调,各学院要充分利用此次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活动现场,赵明宇副校长还与西安当代设计周组委会负责人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校企合作、3+X实习、招生宣传等方面的合作事宜。她表示,学校将积极参与西安当代设计周的各项活动,为推动西安当代设计周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位院长与参会的专家、设计师们共同探讨先后提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紧贴社会需求,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们要积极地与国内的同行们互动交流,借鉴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后期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充分利用好此次参展机会,四个学院精心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种类包括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绘画、雕塑、摄影等多个领域,这是一次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学校百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学校师生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也展示了他们对社会、环境和人文的深度思考。
此次,当代设计周还举办了一系列论坛、讲座、研讨会和百家企业招聘会、展品评选等活动。这些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设计的未来发展。并对优秀展品进行评比,在此次评选活动中,学校斩获优秀组织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等共计9个奖项。
这场视觉盛宴中,不仅看到了设计师们的才华和努力,也感受到了设计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一带一路'智能家居产业大会暨2024西安当代设计周”的成功举办,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创新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促进了学校设计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也为思源学院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相信通过此次参展,中国原点新城与西安思源学院校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为后续相继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供稿/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城市建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