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文化节】校园里,石榴红了——新老园丁携手打造文化环境育人浓厚氛围
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2-09-15] 文:柴迎 图:梁磊 孙婉
孙世平老先生察看石榴生长情况
一抹阳光穿过浓郁的树叶,映着坠在枝头火红的石榴,更显勃勃生机。孙世平老先生站在树前,轻抚石榴,脸上洋溢着微笑,说道“是思源人给了它们第二次生命。”2021年秋,思源学院从他手中接下希望“种子”,让石榴树扎根校园,开花、结果,正如在老师的全力培养下,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成才。
老园丁辛勤培育石榴 发挥文化环境育人合力
二十余年,孙世平老先生将石榴树从幼苗培育长大,看着它们发芽、开花、结果,年复一年,每一片树叶、每一个果实都凝结着他的精力与心血。2021年,因身体原因导致无法再继续照料,孙世平老先生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总在想着如何安顿他的“孩子”。
2021年金秋九月,孙世平老先生接触到了西安思源学院。彼时,学生自五湖四海奔赴而来,好似预示着石榴树的归处。“学校老师培养一批又一批学子,大家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这是石榴树最好的归宿。”孙世平老先生当即决定将自己的99棵石榴树捐赠给思源学院。这是他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成就、社会声誉的肯定。“衷心希望思源教育事业如同石榴花一般红红火火,培养更好更多人才,像石榴籽一样,多子成才,桃李满天下。”这是一位老园丁对学校教育事业最真挚的祝福。
孙世平老先生察看石榴生长情况
在学校领导统筹安排、校园美化处等部门全力落实执行下,孙世平老先生捐赠的99棵石榴树全部移栽并成活。又是一年九月时,孙世平老先生走进思源学院,学校门口、教学楼前、宿舍楼前,石榴树茁壮生长,生机勃勃,他高兴又感动,连称“好好好!”
校园美化处处长杨向东谈起移栽培育过程,移栽后有五棵小苗相比其他较难培育,为了不辜负孙世平老先生的希望,美化处教职工对这五棵小苗关怀备至,最终全部成活,并用以往经验“压”了一根枝,且成活。此外,校园美化处还安排专人对孙世平老先生捐赠的石榴树进行养护。这也是所有思源人认真负责精神的缩影,是思源人拼尽全力培养人才的折射。
新园丁辛勤培育人才 推动思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学院院长梁瑜霞对石榴树移栽学校感触颇深。孙世平老先生辛勤育树二十余载,我们从他手中接下希望“种子”,让石榴树扎根校园,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开花、结果,正如在学校老师的全力培养下,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成才。
思源发展的二十四载,是学校老师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二十四载,他们立足三尺讲台教书育人,用汗水诠释着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用思源精神书写着思源人的抱负和追求。他们用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师德师风、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教育、感染、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思源学子。他们以爱化人,以情动人,以理导人,为无数思源学子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成为他们学习上的导师和生活中的益友。
建校以来,思源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教师成长,以内涵建设为工作重点,通过“思政建设”和“朋辈教育”带动学校师德师风优良,教风学风清正,文化建设卓著,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学校不断涌现大批优秀教师。
孙世平老先生与家人在石榴树前合影
梁瑜霞院长表示,这99棵石榴树带着孙世平老先生的心血而来,美化环境的同时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老先生二十余载育树和思源人二十四载办学办教育道理是相通的,每个思源人都投入满腔热忱,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
孙世平老先生传授石榴种植经验
“老园丁把他的心血交给了思源,新园丁把他的事业接过来,浸润着每一位学子。”梁瑜霞院长说,“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对教育事业怀有满腔热忱,像孙世平老先生培育石榴树一样对学生呵护备至,用情温暖每一位学生,用心培养每一名学生。”
如今,石榴树在学校茁壮成长,生机勃勃,就像广大学子在学校的培养下,走向成才之路。
新老园丁携手 给予学生美学享受和浓厚文化气息
石榴花开,骄阳似火,浓郁的红色在绿叶的衬托下耀眼盛放,像思源这所学校一样,热情似火,活力四射。石榴结果,一片丰收,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像在学校汲取知识与力量内心富足的学子,收获满满。
教育学院学生马一多每每经过石榴树都会有所停留,枝头火红的花朵和果实都会让她心潮澎湃,“这是一种促使我前进的驱动力。”马一多表示,“石榴红红火火的寓意,映射在学生身上就是学习成绩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我要将这种寓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努力向上,不负老师和学校的培养。”
谈起学习生活,马一多特别感谢同学和老师对她的帮助。作为一名选择文科专业的理科生,她在背诵知识点时总是慢几拍,这时常让她感到焦虑,室友得知后,主动分享背诵秘诀,帮助她高效记住知识点。平时,辅导员也会与她谈心,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像朋友一样为她缓解压力解决困难。马一多说,“老师和同学的每一个举动都温暖着我的心,我们就像家人一样团结在一起。”
学院里随处可见的石榴树上,那紧紧抱团的石榴籽正是学校师生团结的写照。刚入大学时,从内蒙古自治区来西安求学的郭佳有些不知所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让她的思乡情感愈加浓厚。“我是非常幸运的,有可爱的同学,有暖心的老师,陪我渡过那段还不是特别适应的时光。”郭佳是一个不太善于言辞的女孩,初来乍到,她不知该如何融入思源学院这个大家庭,在她不知所措时,室友主动和她问好,加好友,做任何事都带上她,辅导员就像邻家大姐姐一样给予她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
在如家人般的陪伴下,郭佳很快就融入了学校这个大家庭,如今,她是班里的心理委员,倾听着同学的心事,安抚着他们的情绪。“老师和同学给予我家人般的陪伴,我要回馈他们家人般的关心。”郭佳说。
孙世平老先生到访思源学院并与部分教师座谈
孙世平老先生一行参观校园并与部分教师合影
据西晋张华《博物志》“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榴即石榴,它汉代时传入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来到西安,见证了以往的繁荣也注视着现今的发展。新时代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一批一批的思源学子像石榴见证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一样,沿一带一路“西迁”,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李明珠指引了方向,“如果有机会,我想去到这些地方,去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为当地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文/柴迎;图/梁磊 孙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