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仅31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而比西安城区海拔高近200米的城东白鹿原,缺水问题就更加严重。但是当你走进白鹿原上的西安思源学院,就会被这座花园式的绿色校园所吸引。这里,容纳着25000名师生,一年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人工湖水面碧波荡漾,喷泉如注,丝毫看不出缺水的痕迹。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占地1200余亩,处于缺水地理位置上的校园美丽如画呢?
思想先行
抓好基础建设
在修建新校区时,政府有关部门虽然批准学院开采地下水,但地下水资源十分有限。为了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学院领导多次研究,形成了 “既要保护环境,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本着“开源节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的原则,在当时办学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坚持多方筹措资金,从2001年以来先后投入600多万元人民币,修建了一座日处理能力为25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站以及配套的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设施,并坚持做到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和校园整体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2001年3月,在经过充分研究论证之后,本着“开源节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的原则,学院投入400余万元修建了一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的中水回用设施。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占地40余亩,日处理污水2500吨,它采用目前国内成熟的生物化学处理技术,将来自学院的各种生活污水经过调节、曝气、沉淀、消毒等一系列工艺处理之后,使混浊难闻的污水变成了清澈透明、可以回用的中水,其水质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及农灌标准。通过二次加压设施,“中水”又被输送回学院内用来冲洗厕所、浇灌大片绿地、清洗道路、建筑施工等等。
2003年12月,为适应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及新形势下用水需要,学院又拿出近200万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二次扩建工程占地20余亩,日处理水量1500吨,主要是将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的中水再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二次深度处理,使水质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2004年8月,学院再次投资30多万元,为校内大片绿化草地安装了中水自动喷灌系统,避免了人工浇灌既费工又费时间的问题。
目前污水站全年可处理各种生活污水近80万立方米,经过处理之后,原先混浊难闻的污水变成了无色透明的中水,水质达到了《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指标从处理前的400mg/L下降到处理后的60mg/L,每年可减少排放COD 280吨。
处理后的中水经过提升泵加压,全部进行二次再利用。其中70%用于冲洗厕所、28%用于浇灌绿地、2%用于景观喷泉、清洗道路、建筑施工等。目前中水的利用率已占到总用水量的53%。
开源节流
抓好技术更新
为了开源节流,把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好,学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经常关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对一些老化、损坏的管道、阀门、龙头及时修理、检测,不能使用的及时更换。2004年,学院专门请专业测漏公司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对20公里长的地埋给水和中水管线逐一进行了渗漏检测,对行政楼、计算机中心等办公场所和部分学生公寓楼更换上了延时自闭式冲洗阀等节水新产品,降低了总用水量。同时,学院还建设了雨水集蓄和利用系统,铺设了300多米专用管线,将大约2万平方米范围内的天降雨水以及一座1800立方米的游泳池、三座600立方米的景观喷水池更换下来的水,利用地势落差收集到人工湖内,同中水混在一起加以二次利用,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水资源近10万立方米。
2008年月,学院投入50多万元,,为全院四座浴室、开水房近400个用水点全部安装了智能节水控制管理系统。自9月投入运行以来,整个系统运行稳定,每天可节约400余吨水,大大节约了水资源,达到了预期目的。校园节水刷卡系统的投入使用,是我院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的又一项重要措施,也标志我院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2001年至今,经过近8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学院的中水回用工作已从当初的引进试验阶段发展到目前的日趋成熟时期,并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中水建设管理体系。目前,全院共建有包括一座3000立方米人工湖在内的大小中水水库5座,拥有各种型号的中水水泵12台,中水管线总长度已超过18000多米。学院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大小32栋建筑物、1000多间卫生间、48万平方米绿化地全部都用上了中水进行冲洗和浇灌。
中水的合理再利用,不但解决了学院用水与排水难的矛盾,而且还保护了环境,节省了开支。包括收集的雨水在内,每年节省的水量达90多万立方米,按一立方米水节省3.05元计算,一年可节省275万元人民币。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学院连续多年的大规模扩建,不但没有给周边环境带来任何环境污染,反而使原先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砖瓦场变成了风景如画的大花园。如今这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喷泉如注,人工湖水面碧波荡漾,整个校园美丽如画,教学、生活秩序井然,丝毫看不出一丝缺水的痕迹。
持之以恒
抓好宣传教育
节约用水之所以多年来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水资源危机缺乏正确认识,水忧患意识十分淡薄,尤其是来自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的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行为被动。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和广度,使师生转变用水观念,提高对节水工作的认识。为了搞好节水宣传教育,学院采取了“五个结合”,即:长年与阶段宣传教育相结合,集中与专题宣传教育相结合,参观考察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知识竞赛与参与活动相结合,主题宣传日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等方法,利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水周”等时机,充分发挥校报、网络、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造声势,兴舆论,宣传节水重要性,宣传节水常识、节水技巧,使师生充分认识我国的水情、西安的水资源状况,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师生的节水意识。学生之间还成立了环保协会,积极开展各项有益活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宣传作用。
在抓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学院还建立了一系列的节水用水管理制度,坚持依靠制度抓管理,使节水工作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了良好的节水氛围,学院的节水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西安市节约用水先进单位”、“西安市绿色大学”、“陕西省绿色学校”、“陕西省取水用水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城市节水优秀范例奖”等多项殊荣,多次受到省内外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每年慕名而来视察、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大大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
科学规划
抓好未来发展
在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周延波院长等领导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工作更加重视,在设备改造、更新等工作上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及时成立了节能减排等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我院广大师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学院计划进一步加大环保建设投入力度,引进国际领先的交替循环污水处理技术,对污水站原有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新建一个1000立方米的调节池,一个1000立方米的反应池,一个1210立方米的沉淀池以及细格栅池、沉沙池、污泥井等构筑物,新增若干配套设施,将日处理污水能力提高到5000立方米。改造之后的污水处理系统,不仅使中水的水质、水量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满足本校对中水的需求,而且同时可向校园周边坡地、道路的大绿工程提供合格的灌溉用水。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我院终将会成为全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典型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