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快速通道 |
|
|
|
|
|
|
“思源”—奏响创新教育的主旋律 |
作者:樊继轩 〖2003-12-03〗 |
“思源”—在创新中崛起
2002年12月13日,严冬的浓雾仍笼罩着古城西安,而在城东闻名遐迩的白鹿原上,思源学院偌大的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连走廊上、大门旁、窗外都挤满了师生。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创新能力培训试验单位”挂牌仪式正在举行。当周延波院长郑重地从专程由北京赶来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李峻和张立中教授手中接过金光闪闪的匾牌时,报告厅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它标志着中国第一家“创新能力培训试验单位”在西安思源学院挂牌成立。
此时此刻的周延波院长,这位思源学院的创始人,为它的诞生和发展倾尽心血的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心中感慨万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西安思源学院从四年前创办之初的50万元启动资金,在创新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到现在拥有固定资产2亿多元;从创办之初的租赁校舍,走上白鹿原一片荒芜的砖厂废墟选定校址,到现在拥有占地1200多亩,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气势恢宏壮观的校园;从创办之初的400余名学生,到现在的全日制在校生20000多名,一跃成为全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去年在西安思源学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西安思源职业学院”,纳入了国家统招计划。
198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过团工委书记、交大机械学院院办主任、院长助理等职的周延波副教授,审时度势,拨冗去繁,延揽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于1998年擎起由著名学府西安交通大学派生而出的西安思源学院这一民办高校的大旗。诚如周延波院长所言:“当我决定走出交大办学时,民办院校正处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社会上已有不少实力雄厚的民办院校,我们起步明显晚了,但百年名校西安交大的优良办学传统和严谨诚笃的校训校风给思源创业者们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走滚动积累式的发展模式,小打小闹,在名校强校林立的西安难有大作为。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创办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用创新思维的模式盘活我国民办教育蕴藏的巨大潜力资源,实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以超前二十年的眼光来规划学院的整体发展。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办学思路。”
凡是到过思源学院的人,无一不对现有的建筑规模所感叹。思源学院以“校园景色优美、建筑宏伟壮观、学生管理严格、一流名师荟萃、创新教育领先、教学质量优异”而享誉社会。登上白鹿原,鸟瞰思源学院,校内建筑依托地形,按坡就势,层次分明,风格独特。校园规划合理,建筑错落有致。这里有尽显汉唐风韵,吸收欧陆造型的33000平方米教学主楼,可容纳二万名学子同时上课,被誉为“中国民办高校的第一楼”。有数字图书多达52万多种的西北地区第一家数字图书馆。拥有1800多台计算机的网络中心,以千兆光纤与西安交大网络中心连接,接入国内教育网和国际互联网。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绿翠葱郁、花团锦簇、四季常青。喷泉广场,万金点射。竹园小径,小桥流水。由主题音乐喷泉和挖湖堆山的水体景观构成的思源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墨华飞瀑、墨潭曲溪、鹅池、兰亭点缀其间,环境生态与景观艺术相得益彰。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清新整洁,自然优美,幽雅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些都无不向世人展示了思源学院的办学实力和超前的创新发展意识。
古都西安,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曾经是全世界最繁华的都市,曾经是古罗马帝国膜拜的圣殿。也是两千年前汉武帝时期中国第一个高等学府长安太学的诞生之地。5000年历史给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宝藏。思源人秉承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承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奏响了创新教育的主旋律,创造了中国民办教育史上许多个第 一:
第一家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
第一家以理工科建设著称的民办高校;
第一家“全国创新能力培训试验单位”;
第一家创建“千名教授资源库”的民办高校;
第一家拥用“中水”系统的环保型民办高校;
第一家实现千兆进园、百兆进楼、十兆进桌的校园网络化民办高校;
第一家在民办高校中平地起高楼的花园式校园;
第一家拥有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的中国民办高校第一楼。
国家统考成绩连续八次在全省同等规模院校中排名第一。
短短的五年时间,西安思源学院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起点,大气魄完成了跨越式的发展,思源学院正在创新中扬帆起航。
创新思维—确立了“思源”的办学特色
1999年,是西安思源学院成立的第二年,正赶上全国普通高校以每年20%速度的扩招高潮。一时间,民办院校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当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大步迈进之时,还处于襁褓之中的思源学院又该向何处去呢?
志存高远的西安思源学院“掌门人”—周延波院长在探索……,他的耳边久久地回荡着一个世界知名大学校长的一段名言:世界上的大学没有一所是无所不能的,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学科。一个优秀的大学不一定拥有所有学科,而必须学会放弃一些学科,对一个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特色,是比较优势。
那么思源的特色、优势是什么?思源学院的前身是西安交大机械学院培训中心。它所拥有的理工类专业的工业工程、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是西安同类民办高校所少有的,物流管理更是西北地区独有的专业。学院的专业、设施、师资,人文气质与西安交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关系。理工类就是我们思源的特色,“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就是思源的优势。
思源从建校之日起,就将自己定位为以理工为主,管、文并重,从事培养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综合性大学。香港科技大学1986年筹建,1991年招生,几年之后,其学术水平超过了有90年历史的香港大学和30年历史的香港中文大学。仅仅12年时间,香港科技大学的MBA教育己处于亚洲领先行列,一跃成为亚洲的一流大学。对此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指出:建立一所全新的大学,比改造、创新一所旧的大学可能见效更快。这是因为,一所全新的大学可以免去许多旧体制下的束缚与包袱,以及各方面的不必要的干预。按照周延波院长的战略创新思路,思源学院需集中力量,扬长避短,优先发展自己的强项,在三五年内要打造出几个在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重点学科:如工业工程、机电、计算机、物流管理专业。争取用十几年的时间步入一流名校行列。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是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教授的至理名言。为此,思源学院大力引进人才。以7位知名教授组成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与教学有关的重大问题;还组建了12位专家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并新聘了一部分学科专职首席教授,富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专兼职中年“双师型”教师为骨干,青年教师为接力棒队,调整了教研室的结构,重点加强了理工类名牌专业的师资力量。如机电工程系,31位教师中就有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在原有外语教研室的基础上,高薪聘请了十几位外籍教师,加上海外归来的专业人才,成立了设施一流的英语强化培训中心。进而使全院的英语强化和中外联合办学的英语教学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2002年入围“中国民办高校就业之星”奖项的西安思源学院毕业学子杨光磊深情地说:“在思源学院经常由西安交通大学的著名教授、专家给我们上课,可聆听大师的教诲,这使我们受益终生。”在思源学院800多名专兼职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及相当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占任课教师的60℅以上。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陈学俊教授被聘为学校首席顾问。2002年11月,中国著名的航空工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陈一坚院士走进思源,被聘为名誉教授。思源的办学品位正在逐步得以提升。
创新教育—奏响时代的主旋律
2002年12月13日,西安思源学院成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首家挂牌的“创新能力培训试验单位”,这是思源学院结合自身发展理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从开始就非常注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
作为一所新诞生的民办大学,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出路,所以思源学院学生中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起步更早。2001年上半年,计信管专业19岁的任立南,一向腼腆的他,自从参加了校园科技创新小组后,“胆子”越来越大,登上讲台给院长们和老师讲起了软件开发课。
据2001年统计,建校三年来,有50%以上的学生都参与了科技创新活动。2002年教务处培训部组织毕业班学生报名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创新能力中级技能认证培训时,仅仅三四天时间,报名参加创新能力培训的同学已达5600多人,连许多大一、大二的同学也纷纷要求参加。随着“创新能力培训实验单位”挂牌仪式的举行,创新能力中级认证培训在思源学院正式拉开了帷幕。从12月23日的首期600多人参加培训,一直排到了2003年的6月份。“创新思维”“思维障碍”“发散思维”……已成了思源学院最流行的“经典名词”。
在思源学院,像任立南这样热爱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学生高中时代偏科,其中不乏计算机网络高手,电子技术高手,作家苗子,具有音乐表演艺术天赋的苗子,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们大多与高等教育无缘。如2001级机电专业李裕刚从小就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热爱机电,爱幻想,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自高中期间,他相继发明了“自行车止回式半自动货架”,“金属、非金属裁切机”“高速公路钉式路障机”,均已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在思源学院这所充满科技创新氛围的熔炉中,最近,他的第四项结构新奇、颇具创新特色的“气球悬索运输系统”已完成设计,进入了申报发明专利阶段。周延波院长深情地说:“这些孩子都是聪明的学生,我们要用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给他们以机会,锻炼才能,增长见识,找回自信”。思源学院还特别重视尖子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成立了校园网页组,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组,由名师指导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室,并组织学生到陕西汽车总厂、陕西齿轮厂、西安交大实习,参与科研攻关。重点在机电一体化、工业工程、计算机网络等领域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思源”的创新能力培训教学分为两部分:基本理论和实践培训。学校成立了创新教育指导小组和创新教研室,聘请专职“双师型”教师任教。努力使学生们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不断提高,通过创新能力考试,获得中级创新能力OSTA证书。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学校已逐步将创新能力教育课程列为全院学生的必修课,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力争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如果你走进思源创新教育的课堂,你一定会被课堂的气氛所感染,一边是老师旁征博引的启发和鼓励,一边是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和争辩。涉及问题可以上下五千年,从宏观到微观,从科技到文化,包罗万象,相互启迪,提高了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传统的课堂上是无法见到的。通过培训,在学生中涌现出了许多创新建议、小论文及科技创新发明,其中十几项革新发明,将正式申报专利。
学生中的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建设,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互动式”教学、“研究型”授课等教育模式。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能力、实际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在西安等地知名科研单位:西北电力设计院、西北电力研究院、西安煤炭研究院……,高科技企业:西安交大产业集团、西安恩科网络有限公司、郑州思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均有思源往届毕业生的身影。2002年春季在陕汽总厂毕业实习的2002届工业工程专业的同学,实习还没结束,由于他们整体的卓越综合实力和实践工作技能,所有同学全部留厂并提前走上技术及管理工作岗位。2002年在全国“首届民办高校就业之星”评选活动中,思源学院在参评的近百所院校的30名获奖者中,往届毕业生姜华,杨光磊,杜晨三名同学入围其中。
谈起思源的毕业生,周延波院长十分自信地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综合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更适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社会各界对复合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相信我们的学生不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努力寻求和企业的结合,积极探索产、学、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营造校企联手实现双赢以至多赢的局面;努力将创新教育和市场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创出一条中国创新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的新路子。
创新是思源超常规发展的灵魂,创新教育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源精神,是创新精神,创新使思源人有了更高的品位与追求。创新使思源学院在短短的四年时间,综合实力进入了中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的行列。
在白鹿原这块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氛围的土地上,思源人用自己的胆识、智慧、汗水和心血,演绎了中国民办教育史上一个传奇的经典故事。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史上耸立起一座丰碑。在跨入新世纪的征程上,思源率先奏响了创新教育的主旋律。我们期待着思源人在古老的白鹿原上再创奇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