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思源招生网
  网上报名
  录取查询
  QQ咨询:
  学校官方微博: 
  招生微博:
     
== 返回首页 ==
     
龙舟竞渡粽蒲香
作者:文/鲁阿庆  〖2002-06-24〗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早在战国时代以前就已经产生。先民们庆祝端午节的方式多姿多彩,五花八门。粽子、龙舟、蒲剑这些事物也因为这个古老的节日而具有非凡的文化意蕴。 粽子飘香 裹粽子、吃粽子的风俗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可见吃粽子是魏晋时期已经流行的端午特有风俗。那时,人们裹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热爱他的人民用竹筒装米倒入水中祭祀。后来为防止米被鱼鳖独享,用楝叶包起来,用五色丝线缠紧,这便是后代粽子的来历了。到了唐宋,粽子已成了端午名食。不仅在民间流行,甚至皇宫也盛行,唐玄宗就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诗人元稹曾说:“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宋代以后,粽子名目繁多,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等。宋代苏东坡曾以“不独盘中见卢桔,时于粽里觅杨梅”佳句,盛赞味美可口的果脯粽子。 端午节的粽子为什么要做成角形呢?有研究者认为,远古周代先民盛行用牛或牛角来祭祀天地社神及谷神。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牛耕的普及,以牛角代替了活牛,或用牛角作成杯盛美酒祭祀。魏晋时的角黍形状,便是对牛角形状的模仿,一直流传至今。 龙舟竞渡 端午节划龙舟的风俗,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图腾龙的祭祀。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就借助想象赋予“龙”以形体,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古代的越人光头文身,自称龙子,在仲夏五月雨水丰富时节造龙形彩舟于水上嬉戏,以取悦于自己的崇拜者,同时用竞渡的方式以求驱恶逐疫。后来这个活动固定在五月五日,便成为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由来。只是从唐代起,它祭祀驱疫的意义逐渐淡化而增强了娱乐性。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说:“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可见当时场面的壮观。明清时,划龙舟已成为单纯的游戏娱乐手段。苏杭、扬州等地的端午龙舟,大都装饰华丽,造型别致。如今,龙舟竞渡更增加了极浓的商业味。 蒲剑高悬 古时端午节有悬蒲剑,喝菖蒲酒、术艾酒的习俗。蒲剑,就是常说的菖蒲,因其叶似剑形故称蒲剑。我国食用和药用菖蒲的历史很久。但是端午节悬蒲剑,饮用蒲酒是唐宋时才有的。据《岁时杂记》载:“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这种酒历史上称之菖蒲酒或菖华酒,有健胃之功效。《燕京岁时杂记》云;“端午日以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有时人们也将蒲剑移植盆内,于端午前后摆在门旁。当然也有人用菖蒲和其他草药一起泡水,在端午节日洗浴,以防治皮肤病。 菖蒲在端午节应用如此广泛,原因在于其药用价值。古人认为仲夏五月是阴气浮动时节,蛇、蜈蚣、蝎子等毒虫开始活动,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同时,五月天气转热,疫病猖獗,便借助具有芳香气的菖蒲、艾草驱赶毒虫,强身健体。当然,自端午节具有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菖蒲也成为这位爱国诗人的人格象征。菖蒲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翠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忍耐寒苦,不正是清高正直,丰神朗秀的诗人的象征吗? 菖蒲成为“恶月”驱妖辟邪的蒲剑,不正是屈原正气的化身吗?让蒲剑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高悬吧,它将启示我们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启示我们敢于同人间的一切恶魔斗争!